刺五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读文本第五期 [复制链接]

1#

今天主要内容在40-41回。不涉及深刻的东西。我这人不喜欢说太深。一来我不懂。二来说多了容易有争议。三来我不想作者魂魄不安。

分享期间,难免有错。有错请离开打断我明确指出。至于问我为什么这里没说,那里没讲,很简单,要不然是老生常谈谈不清。要么是我不知道不能乱说。比竟是个爱好者而已,不是专家。这次讲的东西都是从典籍书目里翻得,没有百度,放心食用。

我今天挑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两回,没有特殊原因,因为这两回热闹。这两回的文字,拿刘姥姥的眼睛,看到了贾府之盛。

今天讲的,就是贾府如何之盛。

“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

这是贾府大宴一天开始。侵晨,是黎明的意思。这涉及古人吃饭时间。

古人吃饭,与今人不同,上午7-9时一餐。下午3-5时一餐。贾府大宴,中间加了酒和点心。我们过会会说。

“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

这里有了第一件珍宝,大荷叶翡翠盘

我在故宫文物图鉴里发现了类似藏品

故宫博物院藏菊瓣玉盘。口径28cm。乾隆年间造。用的是菠菜碧玉。碧玉和翡翠非常像,这个盘子只怕差不多。二者都是难得的好料

如图,贾府这个翡翠盘和清宫规制不相上下,却仅仅是贾母盛花之物,贾府用度可见不凡。(ps碧玉和翡翠都是好料)

二月:贾府奢华可见一斑。

在看之后的潇湘馆,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拿了两匹出来,作两床绵纱被,想来一定是好的。

有人说,用纱糊窗奢侈,其实不然,古人用纱糊窗,也不罕见。

见苏轼诗句: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可贵的是,贾母嫌纱不好,换成罗。罗比纱更加细密。而这个罗也恰恰不简单

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向贾母薛姨妈道:“看我的这袄儿。”贾母薛姨妈都说:“这也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的上用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凤姐儿道:“这个薄片子,还说是上用内造呢,竟连官用的也比不上了。

内,只皇宫。比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也就是说大内造的织品,比不上贾府私藏糊窗的罗。

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

这里我们不能忽略这个花样。

糊窗的罗,竟然有花样,而且花样还更不简单。

我拿百蝶穿花说。百蝶穿花的样式,清宫旧藏的后妃服饰也有。

红楼梦有两件百蝶穿花的衣服: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这都是正式场合的隆重花样。

乾隆年间。袍面妆花织百蝶纹,蝶与耋谐音,取耋为八十高龄之意,是祝福长寿的吉祥图案。

取一件实物。

清宫旧藏,这样的花纹,难度极大,因为蝴蝶和折枝花花纹不重复,不易印染。

而这样难得的料子,最后用在林黛玉的窗子上而已。贾府不仅奢靡,还颇有僭越的意思。

下一处。“一面说着,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

这里面的捏丝创金五彩盒。不过是贾府食盒。此盒为漆器。难得的是创金这一工艺。

创金是漆器刀刻花纹之后,再在里面贴金,工艺复杂,远胜常见的描金

不过这个盒子和这几回的其他东西比,已经算是下等。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

我们知道乌木是好东西,此处我先不说乌木。先说那不起眼的“西洋布手巾”

西洋布从哪来?

《明史外国传》记载,渤泥,满加剌,锡兰山等国均有“表贡”西洋布。清早期有荷兰进贡西洋五色布,西洋白细布,西洋小白布,西洋大白布。此时西洋分小西洋大西洋。西洋泛指外国。东南亚和欧洲。是少有的奢侈品。凤姐手中这是远渡重洋而来的西洋白细布。

大西洋是欧洲,小西洋大概是东南亚。

而这样昂贵的舶来品,凤姐用来裹筷子而已。

再说那个考究的乌木三镶的筷子。“筷”字出现的晚,康熙字典还没有收录。此时为著。为了方便,我就用筷了。

三镶,应该是在乌木筷的上面三处镶银。看似普通,实则过分。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御膳房库存金银玉器皿册》记载了当时宫中所用的餐具,其中筷子有:金两镶牙筷六双、金镶汉玉筷一双;紫檀金镶商丝嵌玉筷一双;紫檀金银商丝嵌玛瑙筷一双;紫檀金银商丝嵌象牙筷十六双;紫檀商丝嵌玉镶牙筷二双;银镀金两镶牙筷一双;包金两镶牙筷二双;铜镀金驼骨筷八双;铜镀金两镶牙筷二双;银镀金筷二双;银两镶牙筷大小三十五双;紫檀商丝嵌玉金筷一双、象牙筷十双;银三镶绿秋角筷十双;银两镶绿秋角筷十双;乌木筷十四双。

这是清宫规制。最普通的也是乌木筷。且没有镶银。而贾府当日宴席,银三镶乌木筷可以人手一副。实在过于奢侈。

顺便说一句,清宫记载的秋角是海象牙。染成绿色。这个极其珍贵。

二月:只一把,还是人手一份,那个乌木筷?

苏少:人手一份,用布裹着。

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这里说明是人手一副。再讲那个漂亮的牙筷。

苏少:是一把不是一双

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像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

……

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

看前面的记录,清宫的包金牙筷也不过两双。而贾母所说,大摆宴席时,恐怕这金牙筷也能人人一副。

再看探春的屋子。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

……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玲珑大佛手。

按照比较普遍的说法,很多人都说探春屋子一个字“大”。

我却认为,这里藏了古朴之意。

名人法帖,颜真卿的对联,米芾的画。这都是古董。让人想起了“三希唐”

这间乾隆的书房“三希堂”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并有匾额对联和乾隆御笔。探春的这规制,总不在皇家书房之下。

说起卧室,这几个各个都有意思。林黛玉像书房。探春像学堂。贾宝玉像闺房。

特别说一下这个汝窑花囊。汝窑是宋名窑。探春这一间房子的古朴也在这些地方体现。宋并无花囊。清时花囊才流行。我找了一件清宫旧藏说明。

这是清仿汝窑花囊。上面有蝉翼纹,精美异常。

(薛宝钗的屋子平平凡凡。多说一句,薛宝钗的屋子更奇怪,有点像灵堂)

然后科普一下贾府酒令,这个牙牌的规矩我也是慢慢才清楚。

牙牌:一、四是红点,二、三、五、六是绿点。摸牌之后,令要像,又要押韵。

比如贾母剩了一张“六与幺”。一轮红日出云霄。

就是一个红点和六个绿点。就想红日出云。

牙牌不多提。看下一件。

不如把我们那里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拿来,灌他十下子。”凤姐儿笑道:“更好了。”鸳鸯果命人取来。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似个小盆子,第十个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

叶不染:对哒,很多人都说这体现了探春的大气。

故宫博物院藏东山捷报图*杨木笔筒,只有17cm高,13cm口径,已经是国宝。因为*杨木很难有大料。这里故宫的笔筒也是雕刻人物山石。而这一回的套杯的最大杯刘姥姥得“两手捧着喝”。更有草字图印,说明这是名家作品。这一件*杨木,也是过分奢靡。

中间贾母用点心。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

这里四样点心。一样藕粉桂花糖糕。一样松穰鹅油卷。一样蟹肉饺。一样奶油炸面果。

我查了清人的随园食单和食宪鸿志。这四样相似的我一样没查见。

这里的鹅油更是不见记载。蟹肉也没有做陷的做法。我推测,这恐怕是私家的秘方。用随园食单的话说“陶方伯十景点心。奇形诡状,五色纷披。食之皆甘,令人应接不暇。”只知道这些点心,而不知道怎么做。我看食鸿宪志,也不过只有内府玫瑰火饼和入口酥有点相似。根据记载的情况,这几样贾母瞧不上的点心,恐怕写这两部书美食家见也没见过。

茄子我留在后面有时间就说,这个我也翻了典籍。

看经典的用茶这一段。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先不提那些钟,茶。就但说这个茶盘都不是简单的东西。这个茶盘是清时期福州产雕填名贵漆器。单单一个茶盘就来历不俗

浮萍:说明互相很了解对方。

成窑五彩小盖钟和脱胎白盖碗是明成化年间官窑产的茶具。成窑五彩,明称“成化五彩”,今天叫斗彩。明万历《野获篇》成窑酒杯没对博银百金。清《唐氏肆考》御前有成杯一双,价钱十万,明末已贵重如此。这种杯子有釉下青花,釉上彩绘。胎体之薄如蝉翼,可以照见手指。

可以参考国宝成化斗彩人物杯(故宫博物院藏),鸡缸杯。

而这样名贵的杯子,妙玉可以砸碎,可以不要。奢靡至此。

(成窑的茶具都很小巧。没有大的)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

浮萍:妙玉不稀罕钱财。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红楼梦注解乔为大酒杯。瓜类则是瓜状酒杯。点犀用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典故。

沈从文则质疑人版红楼梦,明代以后南方士绅流行葫芦或编竹丝加漆作茶酒器,并仿古代青铜器,作成花纹。他认为分瓜为葫芦器,乔犀则是犀角制,以喻妙语假透底。

周汝昌则说分瓜为古匏器,乔也是没有高足的钵。

如若是犀角,则更为稀有。古代胜于象牙。与夜光壁,夜明珠相提并论。

犀角雕刻在宋元以前极为罕见,明清盛行。

故宫博物院螭纹犀角杯可做参考。(这个杯特别漂亮)

按这样讲犀角是个贵重的“俗物”所以我个人不赞成是犀角做的杯子。我认为是仅仅用了灵犀的典故。

而苏东坡集附《东坡先生年谱》元丰5年,苏东坡在*州寓居。此时仕途失意,无赏玩珍宝。这是作者故弄玄虚。不可当真。红学家也未免太认真了。

行进:妙玉出身高贵,超过荣府。

说回贾母提的两样茶。

六安茶:明《考槃余事》记载。六安茶属精品之列,入药最有效。茶不炒,但味道不香而苦。产于安徽六安,中有名品“小山见春”最有名。

而老君眉:产于洞庭君山君山银针茶。外形似眉毛,外覆白毫。比起六安茶味道更香(因为发酵)。

随园食单则记载,洞庭君山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方毓川抚*曾惠两瓶,果然绝佳,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

这样罕见的君山茶,才入了贾母的法眼。刘姥姥尝罢,却不得其味。

行进:妙玉家族对荣府有恩。双方有亲戚关系。

贾宝玉的屋子。

首先那种碧绿凿花的砖我翻遍文物图鉴也没找见。而且砖画多用于墓葬这里的砖真是奇怪。

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

清中期玻璃玻璃镜才传入。即便是故宫,最高级别的玻璃镜也不过是紫檀镶的,一人高的玻璃镜。贾宝玉卧室里有的,竟然不逊于乾清宫的规格,况且还有机关,不在清宫水准之下。

这是乾清宫的四面玻璃镜。

清玻璃镜大多是荷兰传入,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大西洋。清乾隆时期玻璃器最好,直至清末仍不能轻易产玻璃。玻璃价贵,堪比宝石。

中间有所遗漏,我一会再补。

整体来看,贾府用度奢侈,有些地方不逊于大内。和珅大罪十六条: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超越大内,就是死罪。可见贾府盛世确实不凡,但家破人亡已经是注定。

OK,大的地方完了,还有一些落下的。

讲的仅仅是周边知识,深一点的我不讲。

苏少:有个疑问,前面讲的大荷叶翡翠盘你用菊瓣玉盘类比了一下。在我的印象里这时候的翡翠盘应该是不如这种碧玉盘奢华的吧?

微青:是这样的的。我记得有看过和珅家里有一个荷叶式翡翠盘。想找找不见,这个荷叶盘大内也只有一个,和珅家的更大。故宫展出的那个碧玉盘应该有人见过,不是一等一的碧玉,没有图里那么翠。你说的也对,玉料的话翡翠是现代价格才炒起来的。玉料的事我就不太懂了,大部分是查的书。

苏少:我知道的是翡翠从清朝开始兴起一部分因为羊脂玉和田玉等贵重玉料的逐渐枯竭需要替代品另一部分是由于清朝萨满教信仰以及皇帝个人喜爱翡翠是慈禧的极度热爱才狂热起来的。

微青:然后,再补一点鸽子蛋?

鸽子蛋是个好东西。大补。我买过7块钱1个。一只鸽子一个月产一对。

康熙时期物价:

鸭蛋银1钱(文)45个,

鸡蛋1钱(文)54个,

(凡顺治至乾隆年间,银1两折算0文)

这一枚鸽子蛋竟然1两一个,能买颗鸡蛋。况且我查清人的随园食单和食宪鸿志。鸽子蛋不见记载,说明这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至于茄子的事,大家都说那茄子是杜撰。

苏少:跟照相有关据说喊茄子的时候嘴角弧度可以召唤美神形成美好的印象

静夜思:鸽子在老北京是比较平常的家养玩物,感觉应是作者吹破牛了。不可能一个鸽子蛋这么贵。

微青:我同样查了清人的随园食单和食宪鸿志。发现茄子用糟,或者蒸,晾干,封进瓷坛这都是茄子常见的烹调方法。糟茄,梅糖茄,香茄这几种都有这种影子。作者大概是加以组合,让工序繁杂。

还有鹅油,怪的很。没查见。整个面点类基本是猪油,偶尔香油,或是酥油

我查的时候了解到甄嬛传有藕粉桂花糖糕。估计是假的,清宫有过我咋能查不见。还有那个松穰鹅油卷。查的我爆炸也不知道“卷”是个什么。清宫有一品奶卷,可是奶卷填的是软馅。红楼梦这个用的是松子。

沧波潇湘:

静夜思:大多不可信

微青:这个解释不清,没有具体记载做法

静夜思:估计作者按春卷的样子杜撰的

微青:我查了两部食录,有酥,有饼,有膏,有糕,就是没查见卷。桂花糖,找不见。找见玫瑰糖。可是做法也已经没有记载。

静夜思:藕粉桂花糖糕的正身可能是熟梨糕,京津特色小吃。上面可以撒糖粉一类的东西。藕粉我都没查见,查见菱粉。京八件里倒是有鸡油饼。这么吃太享受了。慈禧太后也得气出脚气病。清宫的东西不轻易创新。倒让私家的面点秒杀。

沧波潇湘:

微青:嘻嘻,这是今天人们创造的,古方是找不见了。

沧波潇湘:

微青:我猜这个藕粉是和在面里或者糯米粉里

沧波潇湘:

附:《食宪鸿秘[清]朱彝尊.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

主分享人:微青

责任编辑:小墨

千年国学,一脉相承。

百年红楼,万家争鸣。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