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泾源带你了解七彩泾源发现泾源 [复制链接]

1#

沿着福银高速来到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一路青山连绵,绿水环绕,草木葳蕤,三伏天的燥热在这里失去了威力,清爽成为泾源在这个盛夏的代名词。

泾渭分明,一清一浊。泾源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泾河流经宁、甘、陕三省28个县区,奔流千里,滋润沿岸数千万人。

泾源年均降水量毫米、径流量2.4亿立方米,充沛的雨水滋润着这颗*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泾源,因此被誉为*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宁夏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森林水源涵养地。

近年来,泾源县委、县*府坚持适地适树、科学种养的原则,结合种植区自然条件,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花则花”的原则分区域规划,结合发展草畜产业、中蜂产业、旅游产业,打造立体示范区,统筹彩色牧草、花灌木、经果树等多树种,不断丰富“四个一”内涵,种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山上有树、山中有草、山下有花的全景效果图,让绿色泾源变成“七彩泾源”。

一彩

民风淳朴待客如家人

“一大早就接到国外一家房产公司老板的电话,叫我去国外开民俗馆。”泾河源镇河北村一组村民马*说,他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有人叫他开农家乐,也有人求教经营民宿经验。

原来,马*在泾源县老龙潭景区旁开了一家名为“陶园若家”的民宿,游客到泾源旅游在其民宿居住后,纷纷在网上留言称赞:“态度很好,老板很热情。”“最赞的是房东人太好了,体贴、热情,把我家老人照顾得非常开心,明年还想来!”

有人看到这些留言,便给马*打电话,希望能与他合作。

接待游客,马*视如家人,除了免费提供早餐、水果、茶水,他一直秉承根据游客口味烹制菜肴的原则,拒绝价格昂贵、看似“高大上”的菜品。

游客中有老人喜欢吃清淡的饭菜,马*就让媳妇根据老人需求做菜;晚上休息,给上了年纪的游客增添被褥;上山下坡,主动搀扶老人,这些细微体贴的举动,赢得游客称赞。

客人如果在民宿遗落东西,不论距离远近,马*总会将遗失物品邮递给客人。年8月14日,几名韩国游客到泾源游玩,在马*民宿住宿离开后,马*媳妇收拾房间时发现客人落下了一盒茶叶、一套茶具。当天,马*根据客人入住时留下的电话号码联系,将遗落的物品及时寄去。

在泾源人朴素的观念中,来者便是客、待客如家人,凡是来过泾源的游客都会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今年“五一”期间,有一名南方游客和家人在老龙潭游玩时突发心脏病。当时景区工作人员见这名游客坐在台阶上,手捂着胸口、脸色发青,急忙上前询问,发现客人已说不出话来。

工作人员见游客的家人不在身边,急忙叫来车先送游客到景区附近的卫生院抢救,医院治疗。由于抢救及时,这才没有耽误病情。医院,游客已可下地行走。

老龙潭景区负责人丁永还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天19时许,景区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他突然接到一个老年旅游团的电话,说慕名来老龙潭游玩,因日程安排特别紧,当晚需赶到甘肃平凉,但因白天在其他地方游玩延误,到老龙潭时天色已晚。了解情况后,丁永及时安排,重新打开景区,让老人们趁着夜色游玩,满足老人们的心愿。

“从事服务行业就不能怕麻烦,尤其旅游更是当地的名片。”丁永说。

二彩

风景如画通透抵心田

“村庄布局错落有致、宅院别具一格、古树虬曲苍劲。”重庆美术老师陈茂华带着10多名学生来泾源写生,深深被泾源的美景所吸引,泾源的一草一木均成为他们画板上的绝色元素。

“原本计划在泾源写生几天就行了,不料入住后大家都不愿走,一连住了10多天。”陈茂华说,他是第一次来泾源,眼前所看到的景色,完全颠覆了他想象中西北的样子。

上百年的松柏、坡顶的砖瓦房,极具传统特色的四合院,浓浓的田园生活气息,又不失现代风采。

尤其让陈茂华等师生们着迷的是,泾源的景色既有西北雄浑,又兼具江南娟秀,聚各种自然景观为一体,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泾源的美是那种通透、干净,直抵人心田的美。”陈茂华以一名艺术工作者的视角评价泾源的美景。

泾源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六盘山纵贯县域西部,崆峒山雄踞东北。走进泾源,群山环抱,百泉汇流,气候湿润,山青水秀,风景宜人,风光旖旎,独具特色。境内有济公修炼的延龄寺、神奇秀丽的老龙潭、流泉飞瀑的胭脂峡、荷叶碧翠的野荷谷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30余处,被誉为*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西北地区的“小九寨”,已成为陕甘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

泾源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连续五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今年5月18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泾源因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入选“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三彩

绿水青山家园变花园

7月的泾源县,草木青翠,白墙黛瓦,清水潺潺,构成了一个大花园。

来到泾河源镇兰大庄村,这里清流绕村、杨柳依依,村民马香玲家新建的砖瓦房窗明几净。透过窗户,水泥村道平整、干净。

“村子变美了,就像住在花园里。”马香玲笑呵呵地说。

“从去年初开始,兰大庄村结合‘四个一’工程实施生态流域治理,借着发展庭院经济,家家户户栽种果树、修建花园、治理河道,村里垃圾集中处理。”兰大庄村村主任兰开利说,居民生活环境大变样。

泾源地处陕、甘、宁三省省会城市西安、兰州、银川的几何中心,处在承南启北、西进东出的“*金大动脉”上,交通便利,区位得天独厚。六盘山机场距县城75公里,中宝铁路横穿县域西北,国道纵贯东西,国道线横贯南北,高速公路直通县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式交通大格局已形成。

年以来,泾源县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六盘山高海拔冷凉地区特色苗木产业区为抓手,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共赢。

今年,泾源县按照“整乡推进、整片推进、整领域推进”的发展模式,推广种植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树种、草种,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泾源县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按照“一院两园三棵树”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庭院经济,组织引导群众通过庭园院落、房前屋后、村组路边、沟道渠边种植经果苗木,真正使乡村环境美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绿色产业旺起来。

四彩

天然空调避暑的胜地

“三伏天不用空调,晚上睡觉有点凉,还得盖被子。”广东姑娘谢菀在泾源的农家乐已住了半个月,家里人一直催她回去。

“家里整天开着空调,闷热得不行。”谢菀说,在泾源住的时间越长,她越舍不得离开。

7月21日,马*接待了一批武汉、长沙的客人。游客们住了3天,每天清晨6时起床,便到附近山村游玩。游客们说,泾源有江南的秀色,又有江南没有的凉爽,他们与马*相约,明年此时还要来。

深处六盘山腹地的泾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负氧离子富集,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气候适宜,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是西北地区避暑休闲、养生康体的风水宝地。

年均温度不足7摄氏度,使泾源成为天然空调。

数百年前,成吉思汗在泾源县凉殿峡避暑。现在游览凉殿峡,一代天骄的避暑遗址依然清晰可见。

五彩

深入田园给心灵放个假

来到泾源,除了自然美景外,安逸的田园生活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来到泾源,给心灵放个假”,在游客中口口相传。

马*在泾源县创办民宿,正是看中了这点。

年,马*报名参*。服役期间,先后在山西、香港、澳门、甘肃等地执勤。年马*退伍,一直在银川从事房地产营销策划,先后参与温泉小镇、宁夏牛街等特色街镇的建设,他因此受到启发,决定给自己“策划”。

年,马*回老家创业,见当地旅游发展态势强劲,加之紧靠老龙潭景区的老院子闲置,他投资60多万元进行改造,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

“泾源最经典的就是慢生活,来到民宿,就要给游客传递这种慢生活的理念。”马*认为,民宿就是一种恋家的情怀,也是游客们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民宿的目的。

本着这个定位,马*结合当地群众生活特点,按照居家样式布置每一间房子,没有开设网络、没有安装电视。“到民宿,就是让游客放松,安安静静待下来,放下手机、关上电视,家人在一起享受轻松时刻。”

为此,马*和妻子专门到上海学习陶艺,在民宿开设陶吧,购买书籍建起书吧,游客一日三餐供应当地的特色家常饭,蒸鸡、刺五加、蕨菜、树花菜、苦苦菜,炖牛肉、煮玉米、蒸馍馍,就地选材,全部是纯天然、新鲜食材。

“房间里没有wifi和电视,放下手机,这里是个养心休闲的好地方。”游客在网上这样评说。

六彩

回归自然领略江南风光

来到泾源县香水镇新月村香水风情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厚重的*土墙、木质大门。步入院内,鲜花簇拥,汉唐复古风格的房屋鳞次栉比,院内院外景色浑然一体,园林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

年,泾源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商家到泾源投资2.3亿多元,先后建成泾源县城到老龙潭20公里旅游服务带、花海花田和香水风情堡。

经营香水风情堡的泾源县法雅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昭旭介绍,通过打造精品民俗园,填补当地高端旅游体验空白,让游客在北方体验江南风情。

园区内采用泾源县草编扶贫车间制作的“稻草人”进行装饰,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而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龙宫里寻根问祖

“五一假期后,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多人,最高峰时每天接待游客2万人。”丁永说,今年截至目前,老龙潭景区已接待游客18万人。

自年以来,随着泾源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游客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之前,来泾源的游客以西北人为主,自今年以来,南方游客和港澳台游客逐渐增加。”泾河源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蕊婷介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港澳台的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到泾源,除了看景,还有深厚的文化。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在六盘山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柳毅传书等传奇故事,留下了老龙潭、卧龙山、双龙岭、青龙岭等龙山龙水,在六盘山的山山水水间浮现着诸多龙的元素,形成了厚重的龙文化。

龙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凝聚和积淀,而且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位炎*子孙来说,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思想意绪和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位于老龙潭中心的中华龙文化宫,是全国唯一的中华龙文化宫,文化宫以中华龙文化肇始、演变为脉络,以文学和民俗传说为切入点,通过声光技术及多媒体设施充分展示龙的起源、演变,采用传统陈展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序厅、龙的起源、龙的习俗、龙的象征、龙的艺术、龙的故乡与尾厅七个部分,展示了八千多年来中华龙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中华儿女寻根、探奇之地。

泾源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秦始皇过“回中”,成吉思汗避暑凉殿峡,乾隆勘查“泾水清源”老龙潭,工农红*翻越六盘山。泾源人民勤劳智慧、开放包容,关陇民俗、泾水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演绎出了柳毅传书、济公转世、胭脂仙女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纷呈独秀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激越悠扬的“花儿”,雄壮奔放的“踏脚”,孕育了浓郁的特色地域文化。

居民休闲游玩中。本报通讯员马平摄

民宿风情。

路边花海,随处是景。

风情堡,北方体验南方景观。

老龙潭风景秀丽。

夜色中的民宿。

本版未署名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剡文鑫摄

泾河源湿地。

来源:宁夏新闻客户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